技术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技术平台 > 转化医学研究所

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19-01-11 10:35:37

  一.简介
川北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12月,由留美博士后郭晓兰教授筹建,面向全校开放,以科研为主,集教学和临床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中心以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学科--临床检验诊断学所在医学检验系为牵头部门,以转化医学为指导思想,服务人类健康为宗旨, 利用在基础医学科学研究与临床检验应用试剂研发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综合分子遗传学、现代生化与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等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瞄准临床、社会需求,培养具有转化医学思维的综合性人才,致力于实验室研究成果的转化及应用,使实验室的发现、发明转化为临床上的诊疗技术和产品,架起实验室通往临床的桥梁,填补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之间的鸿沟。
目前中心已建立了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细胞水平研究和动物模型验证为轴心的个体化诊治科研平台,初步建立了基于临床研究的诊断试剂基本研发的技术平台,正在建设以前沿组学、液体活检新技术等为基础的早期肿瘤筛查和肿瘤防治的基础-临床转化研究平台。
二.发展理念
    笃实、进取、协作、创新
三.科研团队
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目前已有多名在国内外高等学府学成回院工作的高学历人员,是从事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的人才队伍。其中博士及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等10余人,在国外知名学府和一流实验室学习研修一年以上回国人员3人,在读博士5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30余人。拥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选3人;多人在各级学术团队任职,其中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青年委员1名,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委员1名,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分会委员1名,四川省医学会理事1名,四川省检验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名、委员1名、青年委员会副主委1名,四川省医师协会第一届检验医师分会副会长1名、委员3名、青年委员会副主委1名,四川省医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1名,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高级会员1名。
四.科研条件
    自成立以来,中心购进了最新一代美国BD FACSAria Fusion分选流式细胞仪、法国Imstar全自动染色体扫描与分析系统、Roche荧光定量PCR仪、Bio-Rad Magpix 悬液芯片分析仪、Bio-Rad梯度PCR仪、FUSION Fx 化学发光成像分系统、Nanodrop 2000微量核酸定量分析仪(具体名称需要落实)、Leica冰冻和石蜡切片机、Molecular Device酶标仪等高端精密仪器,以及Leica荧光倒置和正置显微镜,Thermo Scientific水套式CO2培养箱和1300 A2型生物安全柜、HL-2000杂交仪和紫外交联仪等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建立了细胞培养、细胞鉴定与分选、高通量细胞因子定量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蛋白质分析、以及DNA和RNA核酸分析等科研平台。
 五. 研究方向
(1)肿瘤分子诊疗研究
以高通量测序、蛋白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为基础进行生物信息(如非编码RNA、循环RNA、DNA突变、蛋白修饰等)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从组学研究中得到的大数据中进行分析,筛选与肿瘤早期诊断或治疗相关的因子或靶点;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分别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对其进行验证,为临床转化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从基础研究为突破口,通过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的联合应用,从而探寻肿瘤干预分子靶点、探索可望用于治疗肿瘤的新药物,包括靶向药物、老药新用、药物剂型纳米化等,并在动物水平乃至人体水平进行药效的评估,以从中筛选出可望用于临床的药物。
(2)端粒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
本方向通过研究端粒结构和功能包括端粒长度、端粒保护蛋白以及端粒酶活性等在肿瘤发生之前、肿瘤形成以及治疗中的变化及其分子遗传学基础,以及与染色体基因组稳定性和肿瘤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PNA-FISH荧光原位杂交以及软琼脂糖克隆形成实验等,探讨端粒在肿瘤预测、发生进展以及治疗监测等方面的分子遗传学机理及其转化应用。
(3)感染性及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及实验室诊断研究
本研究主要对HBV、HCV和HIV感染等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和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实验室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进程和疗效评价方面的作用。通过对HCV感染人群血清中sICOS和sPD1表达的情况,评价两种蛋白表达与HCV感染病理损伤的关系。通过对CD3+CD4-CD8-T细胞的研究,评价与HIV-1感染疾病进程的关系。同时在包括SLE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等方面进行分子机制与靶向研究。
(4)痛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从痛风患者免疫、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着手,通过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这些指标在痛风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和作用,以及为逆转病情的干预措施,并为痛风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和预防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六.代表性科研成果
  本中心成立以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子课题、四川省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以及南充市科技局和川北医学院等3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6项、厅局级课题12项目;获省、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其中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奖”1项、四川省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南充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中文学术论文80余篇,自中心成立以来已有8篇研究论文被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AACR)2014至2017年国际年会收录,共先后派出研究人员参加国际会议并作大会发言或壁报交流7人次。